育儿进化论丨“妈妈,我要抱抱”,那个黏妈妈的孩子让人心疼

作者/黄田田

前几天,被谢娜的一条微博暖到了。

她说哄女儿睡觉时,每次把她们放在床上,孩子都会喊妈妈,她只好又重新抱起来,反反复复折腾了五次。

谢娜感叹:「幸好我为了她们去健身房练了举铁,要不真不成,心里又想她们长到什么时候我会抱不动啊,所以,我一是得使劲儿练,赶得上她们长的速度,二是珍惜每一次她们喊我抱的机会。」

这不过是一位妈妈养儿育女中最普通的日常,但是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多少老母亲的心声,尤其是最后那句「珍惜每一次她们喊我抱的机会」。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他不再在我们怀里撒娇,不再需要我们抱,会从我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之前,请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多一些陪伴。

陪伴,是孩子对父母最简单朴实的期盼,但是很多时候却被忽视。

孩子想要的陪伴,有多简单?

作家池莉说:

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懒惰了。

我也曾是这些糊涂家长中的一员。

女儿出生后,为了给她最好的成长和教育条件,我和老公拼命挣钱。有段时间我特别忙,经常晚上十点才到家,可不管多晚,4岁的女儿不是拿一堆绘本在床上看,就是抱着玩具熊翻来滚去,总之就是不睡觉。

我有点生气,「这么晚还不睡!?」于是拿走绘本和玩具,把她按进被子里。

有一天,我凌晨才到家,女儿实在熬不住,睡着了,可是怀里却紧紧抱着我的一件衣服。

婆婆告诉我,女儿说:「衣服上有妈妈的味道,抱着它就像抱着妈妈。」

那一刻,我鼻子酸酸的,眼泪直打转,我终于明白,女儿每天那么晚睡,只是在等我回家,等不到妈妈的陪伴,只好把我的衣服当成妈妈。

这张照片曾感动无数人。

妈妈在上班,孩子太想她了,只好趴在父母的结婚照上,亲了又亲,仿佛那一刻,妈妈就在身边陪着他,爱着他。

曾看过一个视频,采访者分别问父母和孩子,「如果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共进晚餐,最想选谁?」

父母们的答案,从曼德拉、贾斯汀比伯,到玛丽莲·梦露,从政治名人,到明星大咖,穷尽了自己的想象力;

而孩子们的回答呢?出现最多的却是:爸爸妈妈。

听了孩子们的答案,很多父母流下了或愧疚或感动的泪水,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们的愿望居然是如此纯真而简单。

和爸爸妈妈共进晚餐的愿望,其实是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这些小小的人,对父母的要求就是如此简单,一顿晚餐、一张照片、一件衣服,就能带给他们深深的慰藉。

我们为什么不把时间、精力和爱留给最重要的人呢?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陪同

常有人说,自己也想时刻陪伴孩子,但是拿起砖头抱不了你,放下砖头无法爱你。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质量高低。

暑假期间,我和闺蜜两家人带着孩子一起去草原玩,在7天6夜的行程中,爸爸妈妈和孩子时刻都在一起,算得上「全程陪伴」了吧?

可是旅途结束时,闺蜜的女儿却沮丧地说:「爸爸,我感觉你是陪手机出来玩的。」

因为这位爸爸,不管在大巴上、帐篷里、草原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看手机,陪孩子骑马奔跑的是妈妈,为孩子拍照的是妈妈,照顾孩子吃饭睡觉的还是妈妈。

国内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有组数据很扎心,97.2%的家长都十分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但在实际陪伴过程中,却并非全情投入,时常开小差,要么在做家务,要么刷朋友圈、打电话,要么就是在工作。

虽然是和孩子在一起,可这些都不算陪伴,顶多算陪同。

真正的高质量陪伴应该是什么样?

是亲子之间的亲密互动,有肢体上的接触,语言上的交流,精神上的交融,是和孩子玩在一起,笑在一起,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和能量在流动。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求,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注、鼓励和爱。

高质量的陪伴,哪怕一天只有20分钟,也比心不在焉地陪同2小时更让孩子快乐幸福。而且,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能增进0-6岁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那些缺少陪伴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爱默生说,孩子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的示范。

有个女孩,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没管过她,更别说陪伴。女孩虽然非常聪明,可后来却患上了自闭症,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行为。

她用很多胶条把家里的电视机封起来,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做。

在一位精神分析学者的追问下,她才说:「因为他们在电视台工作。」

她讨厌那些电视节目,因为它们夺走了父母的时间,夺走了属于她的陪伴和爱。

她曾经把家里养的几条很名贵的鱼放了,动机却不是放生,因为她发现养鱼不像养猫狗需要花很多心思,养鱼可以自动滤水,自动投食,自动恒温,只要有电可以几个月不管。

她觉得鱼太悲哀了,像极了自己,连最起码的关注都没得到,只被用来看,与其如此,不如放生,各自安好。

可是鱼可以放生,她却被困在对父母的「怨恨」中无法自拔。

香港有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中,有17.6%人有抑郁症状,其中症状严重者则有12.3%,而主要原因就是亲子关系疏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两大需求,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而这两大需求都是在父母的陪伴和互动中建立起来,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一生都会苦苦追寻它们,会变得自卑、焦虑、自我价值感低、害怕社交,影响一生的幸福。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

龙应台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

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而且这种过程一去不复返,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在一期《奇葩说》中,颜如晶说自己和父亲很少单独陪伴,就像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照顾家庭是妈妈的责任,她和父亲之间几乎不交流,他们对彼此的了解也少之又少。

她的几句话让高晓松和在场观众泪目:「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的,你不看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一位爸爸分享他女儿出生后的一件事,让人感触很深。

孩子出生后,外公不远千里来帮忙,但是却过得有点「憋屈」,尤其是给孩子哺乳的时候。一大家子,人人可以留守参观,分享这份快乐,唯有外公总被提醒:「爸,回避吧……」「哎呀,老头子,你没看这儿干什么呢?!」

明明是至亲,这一刻却成了「外人」,每当此时,一个无奈、懊丧、委屈、低落的瘦小背影只好踟蹰而去,好可怜。

这位爸爸似乎看到了二三十年后的轮回宿命,于是他就像吸吮乳头的婴儿一样贪婪地珍惜现在的亲子时光。他对妻子说:「千万别吃我和孩子的醋,大概也就只有这几年,闺女才算完整地属于我。」

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拳拳之爱,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像这位爸爸一样,珍惜孩子在怀里撒娇耍赖的每一天,好好陪他,因为这样的时光,过一天真的就少一天。

龙应台说:「小孩儿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请珍惜每一个还能抱动孩子的日子,享受他在你怀中撒娇、欢笑、甚至哭泣的时刻,好好陪他读每一本书,认真陪他搭每一次积木,因为等他长大了,这些亲密而温柔的时刻将只会出现在你的回忆中。

现在,快去抱抱他,亲亲他,说你爱他,这些,都会变成他幼年时最温馨而甜蜜的回忆。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