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后果很可怕

很多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年收到了很多压岁钱,家长却说“让妈妈帮你保管行不”,事情的结局往往是,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最终都到了父母的腰包。

支持者给出的理由是,孩子太小没有理财观念,拿到钱也是乱用,不如家长将红包没收,并且,父母没收了孩子的红包,钱最终也是用在了孩子身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此,我和心理老师们展开了讨论,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永远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父母没收孩子的红包是不明智的举动。

损失厌恶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前景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损失厌恶这个概念,强调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与损失时,损失会更让人难受,即人们对于损失更敏感。比如,一个人丢了100块钱可能会难过一整天,而如果他捡了100块钱,高兴感则不会维持那么久,因为失去比获得带来的情绪波动更强烈。

“损失厌恶”现象在其它情况下也同样适用,人们往往会因为丢失了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痛苦,即使这个东西本来也并不属于他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例如,孩子拥有一个布娃娃,平时几乎都放在玩具架上没怎么碰,但如果哪天大人说要把这个布娃娃送给小表妹,这时,孩子很可能马上抗议说“不行,这是我的布娃娃”之类的话。

同理,孩子们对待红包的态度也会是这样,当亲戚、朋友把红包给了他们之后,这便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如果再被拿走,由损失感带来的痛苦将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所以,从照顾孩子情绪、感受的角度来看,家长最好不要没收孩子的红包,否则会让他们感到沮丧、难过,甚至对父母产生不满的心理。

可以借助“红包”培养孩子储蓄观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非但不应该没收孩子的红包,反而应该借助红包培养孩子储蓄观念。“储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观念,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几乎等同于安居乐业、不会遇到什么财务危机。比如,在西方国家,家长就比较重视孩子情绪、习惯的培养。

在美国有一所叫WalterBrackenSTEAM的学校,把门卫办公室改造成一所“学生银行”,这是一所真正的银行,专门为学校的孩子而开。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储蓄、存款,还有利息收益。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真实的理财行为。这也启发国内的父母们,可以当孩子的临时“银行”,让孩子把压岁钱存储到自己这里,而不是直接没收他们的红包。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明储蓄的操作流程、以及可以获得的潜在好处,并进行类似银行的记账、明确存储时间等操作,在一定时间之后,给予他们少量利息。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理财好习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服务,还能提高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里提到的“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较高延迟满足的孩子,将来在学业与个人事业方面,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有等待的意识,能放弃眼前的冲动,在之后获得更多的利益,至于存储中“利息”的概念类似。

综上所述,作为父母,切勿没收孩子的红包,一方面,这种行为本身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借助“红包”来培养孩子储蓄观念,你可以“没收”孩子们的红包,但一定要记账,为孩子建立“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小培养其储蓄观念,孩子将终身受益。

-TheEnd-

作者/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psycholog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