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度历史观V
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的古体诗词,到了唐王朝时期,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很有名气的诗人,如浪漫主义派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派的杜甫,以及边塞诗人岑参等等。根据《全唐诗》所记载,“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在这2200多人里面,有这么一个异类,一生只做了两首诗,却成为了全唐之冠,甚至连诗仙李白在了他写的诗之后,都甘拜下风。
这个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张若虚,他出生于扬州,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在其一生所创作的诗作中,仅存的有两首,一首是《春江花月夜》、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说起《春江花月夜》的走红,成为全唐诗的代表作,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恐怕是张若虚本人也未曾想到,自己写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会成为千古绝唱。要知道,尽管在唐朝时有人推崇这首诗,如李白这样的大家。但是在其他收录唐诗的后人眼里,张若虚并不是那么低有名气。
直到到了宋朝,有个叫郭茂倩的人,整理了一本叫做《乐府诗集》的书,将这首《春江花月夜》收录了进去,并且极力推荐,才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在年月的累积之中,越发地经典。这或许是跟后人在古诗创作上的捉襟见肘有关,只能够拿前人的作品来聊以自慰,又或者说,张若虚的这首诗确实迎合了某些人在创作上的需求,一时之间,将其当作经天纬地之作。
话虽如此,《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确实经典,开篇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短短的几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鲜活的画面,长江,潮水,大海,明月,这样的场景,随便怎么组合在一起,都能够成为打动人心弦的因子。而张若虚则巧妙地将其组合在了一起,由长江的江水到大海,再到大海上的明月,这一幕幕的画面让人的心忍不住激越了起来。
紧接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很轻松写意地描述了出来,我已不是我,你也不是你,不管是江月,还是江月下的人,都成为了过去的一抹回忆,徒留在夜空里四处游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的繁衍生息无穷无尽,而江边的月亮却是那么地相似,只是看月亮的那个人,不知道去了哪儿,或许就像那滚滚的长江一样,流水就这么汇入了大海,成为了大海的一部分,而江月等待的人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纵观全诗,张若虚不管是写景,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十分地自然,把那种物是人非,世事无常写得入木三分,除了在意境以及哲学思考方面的成就之外,就本诗的写作手法而言,也是非常的巧妙。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要一口气读完。而作者在音律和节奏方面的把控也是非常的独到,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句接一句,完全停不下来。
这首《春江花月夜》确实是唐诗的经典之作,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是旧古体诗到新格律诗的承上启下之作。
张若虚除了在七言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之外,这首《春江花月夜》是其典型代表,而在五言方面,他的另一首诗《代答闺梦还》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通过短短的12句,描写了一个妇人的离愁相思之苦,从试衫开始,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细致入微,如在眼前,将这个妇人的所有哀怨都深埋进了诗里面,而我们通过这短短的12句诗,就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女人的愁苦。
张若虚作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尽管诗作不多,却首首是经典,这比某个一千多年后的皇帝强多了。大家说是吗?
参考资料:《全唐诗》、《春江花月夜》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