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诸侯建国录之吴、虞:一个善举,获得千家支持及两个封国

前面两次的文章咱们告别了周朝的建立者武王姬发,又讲了讲关于他 “道听途说”的一些趣闻轶事,不知各位是否对其有了更多的认识。今天开始咱们要另起一新的篇章,但并非是西周第二位天子成王,而是分几篇来说一说武王分封的众多新诸侯国中较为著名的几个,看看他们在建立自己封国时的故事。

这第一个篇要介绍的诸侯国建国的故事实际上是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不仅拥有相同的先祖,还被太史公收录为《史记》“世家”之首。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立国之路呢?咱们这就开讲。

这两个国家的共同先祖名叫仲雍,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周王季历的二哥。但要说这两个诸侯国的建立,却又不能只说仲雍一人,因为还有另外一位更为关键的人物,这就是他的长兄太伯(或称泰伯)。

在前面的文章咱们曾经讲过,当年古公亶父相中了自己的圣孙姬昌,想把王位传给他,就必须先把王位交给三子季历方能如愿。但周人向来注重礼法,季历虽然是嫡子,也很有才干,但他之上仍有太伯、仲雍两位王兄,并且二人也都很贤德,这让公亶父烦心不已,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废长立幼的决定。

可是,古公亶父虽然做不出有违礼法的决定,但整日愁眉不展的样子却被太伯、仲雍看在眼里。这二人也明白父亲的心思,确实也认为自己的侄儿姬昌能带领周国走向强大,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兄弟俩一商量干脆离家出走吧。于是,二人不告而别,带着随身物品离开了西岐,一路跋山涉水向南方行进。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量离家越远越好,最好能跑到商朝边界以外的地方躲起来。就这样,二人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南方的荆蛮之地。此时,他们看到当地居民不仅发饰、衣着与商朝人大不相同,还在脸上、身上都刺满了纹身,料想已经出了商朝边界,便决定就在这里定居了。并且,为了入乡随俗,更为了防止真有族人一路寻来逼二人回国,他们俩干脆也剃发、纹身,彻底绝了回国的念想。

荆蛮之地的百姓们也很奇怪,两位公子虽然满身尘土、一脸疲惫,但一看就是中原王朝过来的人。并且他们衣着再朴素也遮不住那贵族的气质,这样有身份的人为何要来到这里呢?于是,众人围着二人好一通询问,想多了解一些他们以及中原的情况。当大家知道太伯、仲雍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让位给三弟的善举之后,都对他们钦佩不已,纷纷推举他们为首领,愿意跟随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太伯、仲雍本想推辞,但当地百姓实在是盛情难却,只得答应了下来。之后,二人便把商朝先进的文化、科技教给当地人,还把周国优秀的农耕技术及礼法在那里传播。很快,他们的美名就在当地不胫而走,周边人们全都赶来投奔二人,数量竟然超过了千家。太伯他们看到如此多的百姓聚集到这里,再这样散居下去也不是办法,干脆建城立国,号称句吴(“句”字这里应读作gou,一声),以长兄太伯为王,将大家统一了起来。而他们建城的地方在梅里(大约在今无锡梅村),也就是句吴最早的都城。

句吴国建立后,太伯、仲雍依然兢兢业业,让这个新兴的南方国家越发繁荣起来。可惜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句吴第一位国君太伯便积劳成疾去世了,并且太伯他并没留下子嗣,同为句吴缔造者的弟弟仲雍继承了王位。再之后,仲雍死后王位传给了儿子季简,季简死后再传位给儿子叔达,叔达死后再交给儿子周章。如此,句吴国传了五代,中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武王伐纣胜利,商朝灭亡而周朝建立了。

武王成为天子后,就要大封天下,那两位成全了他们这一支的叔公,自然是姬发重点要报答的对象。于是,武王命人到南方去寻找二人的后人,这才和自己的堂侄周章相认。当知道到周章早已是当地句吴国的国君后,武王就势赐封他为子爵,保有原来的领地,国号仍为句吴(或简称为吴)。

除了周章继续君吴以外,武王又了解到他还有个弟弟没能继承吴王。于是,姬发再次进行封赏,将周章的二弟接回中原,借用了上古贤王舜帝之子商均的封地之名,建立了虞国。而周章这位二弟也因此被称为虞仲,也正是这个称呼还在历史上引起了一些小误会。因为,仲雍是虞国的先祖,排行第二,很多古籍中也把他称作虞仲。这样一来,就和他这位没有留下具体姓名,只有称谓的曾孙搞混在一起。如此一混淆,使得那段本来就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这就是武王赐封的吴、虞两国建国的故事,他们一个是早已自立的封国,一个是借用古代国名建立起来的新国,都成为西周早期重要的姬姓诸侯。而吴、虞两国的建立,正是太伯、仲雍二人善举的回馈,让他们后人获得了如此多的封赏,真是善有善报啊。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吴虞建国、世家之首、太伯、仲雍、让位出走、南投荆蛮、断发文身、千家来投、建立句吴、周章君吴、虞仲封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