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与管仲,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更应该感谢谁?

很多人在讨论古今时,对于“古”都是有着一定的贬谪之意的,因为古时候的没人权,也因为古时候的不民主,甚至在封建制的后期,还存在着存天理灭人欲等种种教条的桎梏,但是若真的对比起来,现代社会也同样有着各种不足,比如说手足兄弟的扶持与谦让,也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与诺。

那春秋战国而言,分封制下的春秋战国是混乱而繁盛的,混乱在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与厮杀,而繁盛却在于诸子百家的争鸣与一众被无数门客所信服的战国四公子,在这些文人政客之中,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交情又是一大美谈。

说一句比较片面的话,若是没有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交情,管仲或许到不了齐桓公的跟前,而管仲若到不了齐桓公的跟前,那么仅凭鲍叔牙等人的辅佐,齐桓公能否成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也还未可知。

当然,这里不是说齐桓公德行与才能不够,而是作为上位者,很多时候做出的决定总会有些刚愎,认为我足够强,那么是否占据大义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而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实力就是道理,但这种道理或许能够称霸,但是却不会惹来诸侯信服。

而来到齐桓公身边的管仲恰好就是一个擅于从“查漏补缺”出发,进而成功扭转祸福胜败的人才,但要说起来,管仲能够来到齐桓公的身边却可以说是颇多波折,并且,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人就是鲍叔牙。

鲍叔牙与管仲年少时便已经相交,但严格说起来,鲍叔牙与管仲二人之间,鲍叔牙往往是被“坑”的那一个,比如说两人合伙做生意,赚了钱后管仲拿了大头,而鲍叔牙却获益甚微,又比如,鲍叔牙为管仲打点,使其从政,但是管仲许是未曾用心,也有可能是后来管仲自己说的时运不济,总之事情没干好。

甚至管仲曾经带兵打仗,但是管仲却是个怕死的,领军战败便罢了,还在战败之际选择当了一个逃兵,后来更是跟从了公子小白(齐桓公未登位时的名号)的对头公子纠,可以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跟随公子小白的鲍叔牙的对立面。

按理说,在公子纠落败、管仲入狱后,鲍叔牙不对其落井下石就算是厚道了,因为管仲做的一切,是在对不起鲍叔牙曾经的用心和厚待,但鲍叔牙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一力将管仲推荐给了自己的主子齐桓公,更称其“有大才”,并在举荐成功后甘居于管仲之下,让管仲成为了齐桓公之下的第一把手。

好在,被推举到齐桓公跟前的管仲没有继续“坑”鲍叔牙,而是努力为齐桓公查漏补缺,一步步的让齐桓公占据了大义,甚至也石刻劝诫齐桓公,要以信义为先,比如与楚国的柯地会盟,齐桓公被曹沫所挟持,被迫应下归还齐楚交战时楚国失于齐国的土地,彼时,因应下曹沫所求而重获自由的齐桓公是有机会反悔的,但是管仲却劝说齐桓公认下承诺,从而取信于诸侯。

严格来说,柯地会盟齐桓公是憋屈的,但是认下这一份承诺也使得鲁国从此没了与齐国争夺霸权的机会,因为柯地会盟是鲁国发起,但是做出要挟姿态的也是鲁,这也使得诸侯国在于鲁国相交时多了几分忌惮,就怕一不小心被鲁国坑了,但是齐国却不然,齐国当时是占据优势的,并且这事儿鲁国不占理,因此哪怕齐桓公毁诺,世人也不过是道鲁国一声活该,可齐桓公没有,因此,表面上看,鲁国是获得了利益和喘息的机会,但是齐国却是赢的了各国的信服,而这种“被信服”也奠定了后来齐桓公称霸的基础。

但很有意思的是,齐桓公称霸,管仲功不可没,但是管仲能够为齐桓公所用,鲍叔牙同样功不可没,因此,真不知道称霸的齐桓公心中更为感激的人是管仲还是还是鲍叔牙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