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去医院,怎么办?

我的宝宝在一岁时,得了肺炎。到了医院,孩子需要抽血化验。孩子被带到化验室,对手指消毒之后,医护人员进行采血。孩子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仿佛受到了惊吓,开始大哭。大人不得不狠心,按着孩子采了血。

这次经历,仿佛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后,带孩子只要去医院,孩子就大哭不止,这让我们非常头疼。我的宝宝对医院的敏感和恐惧,也是孩子们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孩子会对医院产生恐惧?

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孩子在尚没有对医院进行了解的情况下,由家长带到这里,被陌生人进行体温检测等,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适,产生了恐惧!

孩子以前有过“痛苦”的经历。

我的宝宝就属于这种情况!从前的痛苦经历,在孩子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

家长利用医院来威胁孩子。

“再闹,就给你打一针。上次,去医院给你打针了么?”孩子一听,立马停了下来,不再闹了,在孩子身上留下一个坏的印象,医院不是好地方。以后,他再进到医院自然哭闹。

如何让孩子克服对医院的恐惧?

家长要提前告诉孩子。

当医生要给孩子做检查或者打针时,家长提前告诉他,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例子。一个聪明的妈妈,在应对孩子对医院的恐惧时,会耐心得告诉孩子:“一会儿,护士阿姨会给你打针!”

孩子问:“疼不疼?”

这位妈妈说:“你生病难受吗?”孩子点了点头。

“疼,但是,就一小会儿,是很容易克服的。不过,打完了针,你就不再难受了!”孩子听了,不但没有恐惧打针,反而特别期待打针能减轻自己的病痛。

护士打针的时候,孩子表现得特别坚强勇敢,甚至捏着小拳头在坚持!

这位聪明的妈妈,通过提前告知的方式,让孩子心里的恐惧降到最低,而且,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打针这件事情带来的好吃和坏处。

把吃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吃药是苦的,这是每个家长,在孩子时,都经历过的。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对于吃药的恐惧感和排斥感!家长可以将这些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例子。每当孩子感冒时,妈妈都会给孩子喝板蓝根。但是,妈妈却没有告诉孩子这是药,而是告诉他,这是咖啡!对于孩子来说,咖啡是一个传说中的饮料,只能在生病的时候喝。到了孩子长大后,亲自品尝咖啡的时候,才发现不是小时候的味道,直到喝到了板蓝根……

这位孩子的妈妈,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但是,孩子对吃药不但没有排斥感,反而非常高兴地去吃。

育儿的过程,是发挥妈妈聪明才智的过程。

克服孩子对吃药的恐惧,还可以通过让他品尝日常生活中的苦味。比如,浓茶,啤酒,白酒等,但仅限于品尝。品尝这些味道,能有助于孩子更好的接受药的苦味。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去医院时,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书。在等待检查或者检查完了以后,及时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减少恐惧感在孩子身上停留的时间,也有助于降低孩子对医院产生的恐惧感!

选择固定的医生。

熟悉的医生,会让孩子放松,降低心理上的戒备。

我侄女小的时候,生病总是爱固定一个张医生。张医生对于孩子的心理把握的很好,让孩子不对他有恐惧感。每次,去医院,就跟她说:“去找张叔叔!”她会很高兴地点点头!

固定的医生,是要根据条件和情况来区分的,这需要家长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对待!

和孩子玩医院的游戏,不要用医院来吓唬孩子。

最近,女儿总喜欢看动画片《小猪佩奇》。小猪佩奇的好朋友小羊苏西,喜欢扮成护士。我认为,可以让孩子学习下小羊苏西。一个喜欢扮成护士的孩子,至少在内心上,对于这个职业身份是有种好感的。

家长不妨给孩子制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玩医院的游戏,让孩子去体验做医生给人检查身体的那种游戏的快乐!

家长要坚决杜绝,在孩子身上,利用医院来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我把你送医院!让大夫给你打针。”这样的话语,一定不要再说!

结语

孩子个体差异不同,在上医院这件事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对医院没那么排斥,有的则恐惧感严重。

对于恐惧感严重的孩子,家长最重要的是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在平时,将药物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玩医生、病人游戏的方式,来减少孩子对与药物、医院的排斥。还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食物或者玩具,让孩子停留在医院的时候,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降低恐惧感。或者固定一个适合孩子的大夫,来减少孩子对陌生人孩子的恐惧感。

总之,让孩子能对医院降低恐惧心理,是每个家长都要帮助孩子做到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