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取消点赞数的意义

社交媒体取消点赞数的意义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脸书旗下的图片应用Instagram已经开始在六个国家测试隐藏发帖下现实的点赞数量,这六个国家分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爱尔兰和意大利等。

一位Instagram负责人对于取消点赞这种尝试解释原因表示:“人们使用ins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展现创意、遵从自己的热情。我们想要确保这不会成为一场竞赛。”

ins官方也表示隐藏点赞数旨在希望ins成为“竞争更少、压力更小、更加偏私人”的平台。

今年年初,曾有一张鸡蛋照片在ins上发布十天后,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照片,如今,这张照片已经收到了超过6000万次的点赞。

“点赞”和评论、转发等一道成为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专业化的交流语言。

在双微、贴吧和QQ空间,甚至一切含有社交功能属性的应用中,设计人员都加入了“点赞”的功能。

有数据显示,脸书日均获赞5000万次以上,QQ空间在最鼎盛时期每日获赞超过2亿次。

点赞背后的心理学

“点赞”如今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互联网社交巨头们当做是一种“有问题的文化”、“产品设计错误的决定”等等。

互联网本身带给我们的是,通讯、信息和技术的高速运转,“点赞”、“转发”“评论”可以在很短的几秒钟内完成,这是互联网带来的“高效便捷”的益处。

但是,在这几秒钟之后,我们的情感交流也是需要追求效率和成本,因而时间一长,我们要发布什么内容,开始受制于朋友的喜好了。

随着“点赞”文化的不断流行和发展,如今“点赞”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互联网交互方式。点赞已经远远超出了最早的符号意义,而是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几乎所有状态的符号。“一切皆可点赞”成为了如今很多互联网用户每天刷朋友圈、ins等的必备“动作”之一。

虽然每一个赞都意味着真实的关注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很小,关注的层次无疑很浅薄。这种“点赞之交”的存在几乎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在公开场合一种礼节性的客套话之外,更多被当作是一种敷衍或者强迫症,“我仅仅是看到了而已”的意思罢了。

对于很多用户,可能更多场景下,是一种“拖累”罢了。

影响网红商业化

不显示点赞数对于那些已经很成熟的“引流”账户相对有利,而那些从零开始的账户,则肯定会面临巨大困难。

纽约时报曾经发布文章分析ins“点赞”时表示,点赞数是决定内容能否获得推荐的最重要因素,是直接影响网红收入的最重要指标。点赞减少,收入必然随之下滑。在公开点赞的情况下,很多用户都会把点赞当做是人气高低以及是否成功的标志。

和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的逻辑一样,当点赞数过少,很多人就会买粉来获得更高的数据。

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取消“点赞”这种容易“作弊”的指标之后,品牌方等就更应该关注更高层次的数据,诸如“影响力、品牌力”等更有意义的指标了。

此外,隐藏点赞数能够使得一部分用户不在专门迎合粉丝的喜好,不再去追求认同感,而是去发布一些真正有艺术感的、与众不同的内容。而这也是ins的初衷。

自食追求数据的恶果

201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实验显示,限制用户每天使用社交网络在三十分钟以内,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孤独感。

在今年TED上,推特创始人多西表示,设计转发、关注等功能以便鼓励用户使用的决定有问题。

……2017年,今日头条在地铁广撒广告时,宣称自己APP用户每天要使用近70分钟。这个数字,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字节跳动自豪不已。

数据虽然是我们衡量一个平台用户转化、留存以及分析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因为数据同时也拥有篡改成本极低的特点,以至于数据很容易被造假。

此前,曾有报道称推特正在尝试取消点赞数,YouTube正在尝试取消频道的订阅人数;国内,微信公众号从点赞变成好看,再到在看……这所有的产品行为,都在印证着,唯数据马首是瞻的时代应该要过去。

蔡徐坤和周杰伦超话打榜刷数据,还曾引发一波热搜。五天时间内,周杰伦超级话题粉丝增加近300万,影响力积分则由30万猛涨到8000万。你可以将这种行为归结为粉丝的力量。但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这是刷数据、造假的力量。

在此之前,“流量王子”蔡徐坤连续54周包揽每周的榜首。这连续一年的超级话题打榜,就是粉丝们兢兢业业贡献出来的“数据”。周杰伦和蔡徐坤的粉丝们都陷入到无穷无尽的焦虑中,他们担心超话榜首被对方占去,因而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这一切,都是“点赞”的力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