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文字、经济、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变革。
秦王朝统一以前, 诸国文字并不统一, 差异较大,这给政令的实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当年便下令 “书同文字”,即用简化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废除其他六国文字。并由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编写小篆字书,规定作为学童必读的书本。另一方面,由于战国以来王权加强,官府事务繁杂,公文数量日渐增多。虽是经过初步简化的小篆也不易书写而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这样后来在实践中又产生了更易写的字体,即所谓的“秦隶”。
这种书体较早流行于民间,1975年 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字体就是用毛笔书写的秦隶。据说在秦统中国后, 有一个叫程邈的人总结了 群众的创造,向秦始皇奏上“隶书”新字体,得到秦始皇的称赞,被作为秦书八体之。到汉代,隶书大为流行,这就是今天通用的楷书的前身。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方盲差异很大。有了统一的文字作为书面语言,对于加强各地联系、巩固国家统,意义十分重大。
文字统一后,秦始皇又废止了各诸侯国形制、轻重,大小不一的货币,以黄金为上币,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日半两,重如其文。
同时, 秦始皇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并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
文字。 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国家的发展。另外,秦始皇还规定了要“车同轨”、“行同伦”。
“车同轨”即交通工具方面的改革,车同轨 的结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车同轨”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驰道”的修筑和水路的疏浚。秦朝的驰道以京城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达吴楚,北极九原,交通十分便捷。驰道统为宽五十步 (六尺为步),用铁锤筑土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是皇帝专用道路,种松树标明路线。专路两旁,民众自由行走。驰道的修成,有助于经济发展,并给民众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水路工程最著名的当数分湘江为南北二渠。北渠向北流经湘江,南渠流经兴安县城,向西流与桂江上游大溶江合流。南渠所经都是地势较高的地方,秦始皇派人开凿渠道,长六十里,渠中设若干个斗门,南北来往船只可以通过斗门上进和下降。大船自湘江上溯,通过北渠,再进南渠,运输上节省人力。如此灵巧的工程,称灵渠确是名副其实了。这样,陆上驰道和水上河渠,构成了相当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大大有助于运输的往来和经济的发展。
“行同伦” 就是指端正社会世俗风气,规范人伦关系行为。在这方面,秦始皇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这里原是齐国属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上刻石,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 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 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人伦关系不正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扶正吴越地区男女之间的不正之风。
用统一的政策来规范世人,大大加强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对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政令的推广、人伦关系行为的规范,亦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