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在因汉化而兴的同时,也因汉化而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

公元三百八十三年(383年),前秦大军南下攻击东晋,淝水之战爆发,这一战的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前秦惨败,从此前秦土崩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了割据混战之中。

此前蛰伏起来的鲜卑族又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终于成为了继前秦之后的第二个统一北方的国家,同时,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在中原建立政权超过百年的外族政权。北魏得以在中原立国超过百年,这一切都离不开汉化和政权封建化,但是,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汉化,这也使得北魏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鲜卑族拓跋部,这是一个在西晋末年少数几个帮助西晋政权抵御刘聪、石勒进犯的外族,随后因功被西晋政权封为了代王,公元三百三十八年建立起了代国,后来被前秦吞并。

在淝水之战后,拓跋珪率部脱离了前秦,不久,重新建国称王,国号为魏,为了和此前的数个魏政权区分开来,史书上称其为北魏。北魏政权在击败了后燕后,开始逐鹿中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先后从刘宋手中夺取了洛阳等数个军事重镇,又灭掉了割据中原的数个政权,击败了北方强敌柔然,使得北方重归统一,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拓跋珪在率领鲜卑拓跋部驰骋中原的过程中,不得不与中原的一些汉族地主打交道,随着北魏的不断壮大,此时的北魏政权也面临着前秦政权曾面临过最大危机——民族矛盾。中原人口最多的就是汉族,要想缓解民族矛盾,最主要的也是最要紧的就是联合汉族地主!拓跋珪开始主动接受汉族礼法、改革官职,并且主动向汉族学习,得到了中原汉民的支持。

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之时,北魏太武帝为了进一步缓解民族矛盾,在北方大士族崔浩等人的支持下,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快北魏政权封建化的速度。

在政治上,放开汉人为官的限制,提高汉人的地位,大肆启用北方士族之人入朝为官。

在经济上,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恢复连年征战所重创的北方经济。

在文化上,开始灭佛,尊崇道教,建立太学,学习儒家文化。

结果,崔浩等人的改革过于激进,直接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反弹,加上太武帝晚年猜忌多疑,并且大肆杀害朝臣,最终崔浩被人诬陷,在朝为官的汉人士族几乎被清洗了干净,数千人遭到牵连,崔浩等人的改革举措被废止,北魏封建化进程停滞下来了。

在崔浩的改革宣告失败后,北魏落后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北魏政权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及她的孙子孝文帝开始改革,加快北魏政权的汉化及封建化,史称“孝文帝改革”。

在史书典籍中,对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两极分化,有的歌颂这次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使得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加快了民族融合,但是,也有的人批判孝文帝改革使得鲜卑的武勇从此泯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彻底激化,直接酿成了二十多年后的那场“六镇起义”,导致北魏走向了灭亡。

依稀记得在一些论坛中对于“孝文帝改革”评论,最经典的评价是“孝文帝不改革,北魏要亡国了,而且还是会速亡,但是如果改革了,北魏可能不会亡国,至少不会亡得那么快!”

的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了缓解,北魏政权的统治危机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缓解,北魏政权重焕生机,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是,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新的统治危机形成,终于在二十多年后彻底爆发,为北魏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