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湘军三把手,有骨气但不好驾驭,曾国藩有句名言指的就是他

“勉强合作,肝胆变楚越”,这句话出自曾国藩,意思是说同僚之间合作,如果感到非常勉强的话,最后的结果两个人将会向楚国和越国一样,打起仗来。早在湘军初建时期,曾国藩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王鑫是湘军最早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湘军早期的三把手。咸丰二年,曾国藩奉旨办理团练,尽管衔有王命,但他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初到长沙时,曾国藩全仗罗泽南、王鑫统率的1000名湘勇作为基干。因此,曾国藩称赞王鑫志大才高,“忠孝性成”。

王鑫也是湘乡人,与曾是老乡,幼时纯孝。他的母亲生疽,王鑫用口吸吮,敷药以后,血出如箭,王鑫号泣吁天。数日病好,人以为至孝感动上苍所致。他24岁时为诸生,从罗泽南游,很受器重。

咸丰二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境,他上书湘乡知县朱孙诒,请编练民兵。朱县令让他与罗泽南招募乡勇千人教练,罗泽南将中营,王将左营,驻扎县北,后调入省城。曾国藩奉命办理团练后,论声望和地位,王鑫等当然不能与他相提比论,他们没有功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失意文人。

但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支持下,王鑫对曾国藩并不怎么尊重,并非奉命唯谨。而曾国藩希望借助“钦差”的大名,依靠王鑫这支队伍实现自己编练新军的计划。

由于曾国藩在长沙练兵多次碰钉子,为了避风头,他移师衡州,自己设立粮台,树起了招兵旗,但王鑫始终没有应募。这时,曾国藩发现,王鑫有不可原谅的缺点,那就是意气满溢、精神上浮、言事太易,心虑其难与谋大事。

本来,军饷不足是困扰曾国藩多年的大问题,自从决计办水师后,经费更加紧张。曾国藩要求王鑫精简所部,王不同意。曾国藩又提出不能用藩库银两,因为花巡抚的钱,就要听从巡抚的调度,从而失去控制权。他还要求王鑫按照自己拟定的460人一营的编制改编队伍,这些都使王鑫无法接受。

太平军进攻江西时,湖南援师战败,死者大多是王鑫亲旧。他请示曾国藩练万人复仇,曾没有答应,王回到家乡就招募了几千人。对此曾考虑再三,提出王鑫自己可以自行决定的有哪些,必须遵从自己的有哪些,哪些是需要两人一起商量的。

但王鑫仍然我行我素,曾国藩觉得无法共事,便决定分开各自发展。“勉强合作,肝胆变楚越”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应该说,创立湘军,曾国藩不是第一人,湘军的教父是罗泽南。作为罗泽南的学生,王鑫很有骨气,位居第二把手。曾国藩出山后,因为是侍郎身份,所以就成了湘军的第一号人物。位置的变化,加之在营制、理念上的众多分歧,曾国藩出省江西的时候,明确跟王鑫说:“我们分开各自发展。”

刚开始很多人,包括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都觉得不满意,认为这有点过河拆桥的感觉。认为过去湘军真正开创局面的是罗泽南和王鑫,现在你做到了湘军的老大,怎么能把王鑫踢开呢?

曾国藩为此到处写信做解释工作,其中包括他的父亲,还有郭嵩焘、刘蓉这些人。并宣传他“肝胆变楚越”的这一理念。曾国藩解释说:“我与王鑫的争执在哪里?王鑫是是复仇起见,我是为天下起见。”意思是说,他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后来曾麟书回了一封非常简短的信,只有两行字:“儿如果战死湖南,我不为你哭;如果你战死在湖南之外,我为你哭。”

曾麟书这位老爷子很有气概,意思是说,如果你死在湖南战场,将来顶多是地方志留下你的名字,你是保卫家乡而殉难的;但是,如果你出了湖南,战死沙场,就不是保卫自己家乡了,而是为了保卫国家而死,这是更高的层面。曾老爷子这封回信虽然只字未提王鑫,但显然是认同了曾国藩“肝胆变楚越”的说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