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

文|飞鱼说史

赵用廉君,咸阳畏邻,及罢推毂,谁能抗秦,盛衰在运,兴替由人,房陵流落,为听谗臣。——(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后集》

晋国三分,七雄鼎立,中原大地正是开启了长达200余年的战乱时代,后世谓之曰:战国。

但起初战国并不是指一个时代,是单纯地指相互攻伐的诸侯国。

而在东周后期就出现了战国的概念,如《尉缭子·兵教下篇》中记载:

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

,到了西汉初期,战国的含义还并未发生变化,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西汉刘向整理皇宫藏书时,发现了《国策》、《国事》等书,根据这些书中的内容重新校订,汇编33篇,而成《战国策》一书,此时战国作为一个时代,才正式沿用下来,直到现在。

刘向汇编的《战国策》在流传中有很多内容被丢失,到了北宋时期已丢失11篇,后来北宋文学家曾巩不遗余力,才又重新凑足33篇,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策》了。

《战国策》记载的史事,上从公元前490年智氏灭范氏、中行氏,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燕国高渐离以筑刺杀秦王政为止,共计270余年。

既然《战国策》的结尾是燕国,那么我们就要说说这个存在感并不高的七雄之一了。

燕国,最被人熟知的君主,莫过于燕昭王了,因为孱弱的燕国在他手中曾强极一时,但燕昭王之后燕国就换了一副模样,不思自我图强,总想着趁火打劫。

那么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

而让燕国栽跟头的是老将廉颇,有人说廉颇位列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并没有,因为就是他曾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挽救了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正酣,燕国坐上了小板凳。

秦赵长平之战,不仅仅只是秦赵之间的决战,而是决定了整个战国局势的走向,在此之前,秦国对于山东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至少赵国还能和秦国相抗衡,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俨然已经一家独大。

那么长平之战时,山东其余诸侯都在做什么呢,毫无疑问,它们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都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

作为赵国世仇的燕国,自然也是搬起了小板凳,看起了热闹,相比较其余诸侯或多或少的犹犹豫豫,燕国则看热闹不嫌事大,两军对垒,燕国并没有想着会唇亡齿寒,毕竟对于燕国来说,秦国离自己远着呢。

燕国为何会与赵国有世仇呢?其实还是因为赵国动不动就会拿燕国出气,当秦国占领了赵国的城池,赵国就会去攻占燕国的城池,毕竟秦国不好对付,但燕国是软柿子嘛,尤其到了战国中后期,燕赵之间更是动不动就开打。

赵国损失40余万青壮年,燕国打起了歪主意。

长平之战前期,秦赵双方对阵的将领是秦国王齕和赵国廉颇,双方交战了数次,结果廉颇被打的节节败退,随后转攻为守,意图和秦国打持久战,在当时而言,秦赵都不适合打持久战,因为这等规模的战争,对于粮草的需求太大了。

据后世史学家推论,秦赵双方在这次战争中投入了近百万的兵力,根据《居延汉简》记载,

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

按照当时的标准计算,三石三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9斤左右,也就是说每天一个士兵需要大约三斤的粟米,那么长平之战时,一天消耗的粮食大约就有三百万斤之多。

这样惊人的数字,在当时其实已经能拖垮一个国家了,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速战速决成为了双方都迫切需要的打法。

战争的结果是秦国惨胜,赵国40余万青壮年被坑杀,随后秦赵又发生了邯郸之战,赵国几乎被打残,但并未被灭国,此时最开心的并不是秦国,也不是劫后未死的赵国,而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燕国,因为燕国打起了歪主意。

燕国趁火打击,廉颇挑起大梁。

燕国想到的歪主意是什么呢,是趁火打劫,常言道:趁其病要其命,燕国也正是这样想的,于是派出栗腹借祝寿为由,试探赵国虚实,结果栗腹汇报说,赵国可打(

《战国策》记载: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

燕王一听大喜,随即出兵60万伐赵,尽管此时有乐间劝阻说赵国不可打,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对于燕国的进攻,赵王忧心忡忡,但兵来必须将挡,赵王又启用了老将廉颇,让他和乐乘一起迎敌。

结果,廉颇不负众望,带领着老弱幼等组成的军团,打的栗腹满地找牙,不仅杀死了他,还一鼓作气直接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蓟城,逼的燕王割让五座城池,廉颇才退兵。

这场战中,廉颇大败燕军之后,并没有像白起那样坑杀几十万人,而是只杀死了始作俑者栗腹就作罢了,这或许就是廉颇的”仁“,如果此战换做白起来打,估计战国时期的冤魂又会徒增几十万。

飞鱼说:

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这是因为燕国太弱吗,其实也未必,或许是因为赵国全民皆兵,战国末期又一直对秦国作战,再加上赵武灵王在军事上的改革尚有影响力,这些因素导致了赵国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廉颇位列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并没有,因为他曾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

虽然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并不似其余三位(白起、王翦、李牧)那么显眼,但也名副其实。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综合国力和将军的能力却至关重要,

就像燕国打赵国一样,虽然赵国元气大伤,但廉颇凭借着对战争的理解,在用兵上是碾压栗腹的,这就决定了燕国注定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另外,长平之战中赵国拿出了全部的兵力了吗?其实并没有,因为赵国北部还有战斗力更加彪悍的戍边军队,而后来赵国能够数次打败秦军,就是因为赵国的边防将军李牧以及他手下的边防军,这也是为何长平之战后几十年,赵国才被秦国灭亡的原因。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居延汉简》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Leave a Reply